“某明星在社交媒体上爱憎分明,太有‘活人感’了!”“某驻村书记很有‘活人感’好多牛,我们都去支持他”……不知不觉,社交网络上,“活人感”成了新追求、新风尚。一时间,没那么精致、没那么完美的“身边人”,生猛地闯出了流量新赛道。
然而,呼唤什么,往往就稀缺什么。有“活人感”的人,更容易引发争议,前几日郑智化退网就是例子,几句不那么精准的吐槽,就引起部分网友猛烈质疑乃至穷追猛打。
“活人感”是啥?为何让人又爱又恨?

图据视觉中国
01好多牛
顾名思义,“活人感”,就是像个活人一样,有血有肉有感情,在社交媒体上有真实、自然、有情感的表达。
那是不回避“不完美”的真实。看腻了“精装”,猜透了套路,这届网友返璞归真,开始为“毛边甚至毛坯的表达”点赞。比起像样板间的精装房,那些“装修踩坑视频”反而更容易引起共鸣;比起精致宝妈玩转职场家庭平衡学,更想看普通宝妈的困惑与成长。这是因为,不完美本就是真实的,而真实,往往才是打动人心的最关键因素。在这个不缺精修图的时代,那些最有生机的“人生图片”,还是诞生于真实生活的不经意间。
那是不隐藏真锋芒的张力。有一种哲学精神,叫抱朴守拙、韬光养晦。然而,很多人以此为由,争当“小透明”,躺在舒适圈中度日,完全不敢把个人的喜怒哀乐表露出来。这当然是一种个人选择,但怕的是,久而久之,明明有趣的自己,被日复一日的“表演”驯化,最终入戏太深,真的成了那个“无趣的大人”,甚至成了不动声色、无情无感的“人机”。人们赞赏那份不隐藏锋芒的生命张力,何尝不是在赞赏那份属于真实人性的活力?只有这份活力能自由释放,才能放下面具,找到真实的自己,在喜怒哀乐中,结交志趣相投的友人。
当人们开始关注烟火夜市上的平凡“主理人”、愈发爱刷真人秀,“用脚投票”的流量不会骗人,你我心底的声音自有答案。
02
物以稀为贵。呼唤“活人感”,除了因为那份对真善美的追求,更和当前社交网络上的“活人感”稀缺有关。
或是“完美主义”人设阻碍了“活成自己”。“谢邀,人在美国,刚下飞机”,“985毕业,年薪百万”一度成为某平台发表言论的“标准答案”,真乃“人在江湖,身份是自己给的”。晒表晒包晒年薪,社交网络上的精英叙事、豪装生活,一度让人不敢接纳自己的“毛坯人生”。攀比病会传染,这让更多人觉得,周末没出国度假,自己生活的小确幸,都不配发朋友圈。当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成了大型直播秀和分享大赛,同侪压力无声浸透,幸福生活的评判标准也变得虚假、刻板,从立人设到活成“人设”,不过短短几个秋。
或是动辄得咎的舆论环境让人不敢出声。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,但依然逃不脱“枪打出头鸟”。在网络空间爱憎分明,很容易被人抓住一些“不够精准”的语言,动辄得咎,群起攻之。郑智化是例子,前段时间因为长期遭受网暴被迫诉诸法律的“大衣哥”也是例子。尽管平台总会隔三差五关停一些网暴账号,尽管“大衣哥”法庭胜诉了,但对个体的影响已然形成。于是,沉默是金,谨言慎行,成了最安全的选择。不是不想活成“活人”,只是不想成为社交场的“死人”。
或是数字时代的AI味冲淡了“活人味”。2025年的深秋,早已被AI浸透。细看AI语言,句式不可谓不规整、不完美,表达不可谓不正确,逻辑不可谓不通顺,但就是规整到了极限、观点正确到了极限,成了某种模板下“正确的废话”。人的口语表达、自然的逻辑衔接,以及有重点、有喜好、有偏向的看问题视角和情感,被机器一一抹匀。朗朗上口的AI表达,像极了脸谱化的剧本,再标准的台词也打动不了人。
越是数字化时代,人文越不可替代,“活人感”越不可或缺。
03
如何呵护社会的“活人感”?
“活人感”不是“打造”的。有人发现“活人感”流量密码,开启“让活人演活人”的新副本。你设完美人设,我就设“疯狂”“病娇”人设,秉持“小矛盾化大”的准则,把煽动当真性情,用“戏说”赋能真实。甚至为了“黑流量”,竟有人设计出“给娃喂安眠药”这样的剧本,着实惊世骇俗。
与其说“打造”,不如给一个土壤,守护好“活人感”。很多网友说,发现小时候的自己,照片上更有“活人感”,是那种不必摆拍的真实感。可见,“活人感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,只是或因炫耀心理,或因网暴顾虑,让更多人宁可憋住分享欲和表达欲。只有我们净化了网络环境,让和气冲散戾气,才能让更多人勇敢拥抱“活人感”,做自己、无畏惧。
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《挪威的森林》中写道:“真实就像阳光下的灰尘好多牛,你看不见它,但它确实存在。”去晒晒阳光吧,去记录看似没什么不得了的小确幸吧,去为一本书感动、为一件事干杯吧,恣意的生命力夹杂波澜的情绪,种种微妙的存在感,才是数字时代最动人的部分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